牧野之战的兵力悬殊,周武王姬发又是如何击败商纣王的?

  从周国和商朝的兵力来看,牧野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因为当时周武王和联军只有4.5万兵力,而商朝军队有17万人。那么,面对如此巨大的差距,周武王姬发是如何打败商周王的呢?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有趣的历史。让我们看看!

  周文王十一年,周武王向天下诸侯宣布要与殷商决战:“殷有重罪,不能不毕伐。因此,战车上载着文王神主位,自称“太子发”,声称要实现文王遗志,“率军车300乘,虎贲300人,甲士4500人,以东伐周”。12月12日下午,军队集结后,在孟津再次会见诸侯,诸侯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勇往直前,不会临阵退缩”。武王是《太誓言》,宣布纣王犯罪,并在战前动员:“纣王倾听女人的话,自杀,不祭祀自己的神,离开他的兄弟,听到淫乱的声音,取悦女人。我姬发现现在要替天行道了。胜利就在眼前,士兵们,努力吧。我只说这一次,不说第二次,更不用说第三次了。

  二月,武王率领诸侯联军到达朝歌郊外的牧野(清晨,天将亮未亮)。他要求所有军队进入谨慎的高度警惕状态,互相照顾,一步一步,不要混乱:“今天的战争,你必须小心,六步七步,停止前进。士兵们记得我说的话。与敌人接触4567次,也要停止追击。士兵们记得我说的话。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但要努力前进,英勇杀敌:“你要像老虎一样威风,像熊一样勇敢,像豺狼一样狡猾,像怪物一样无情。到了战场一会儿,千万不要逃跑,你们没有退路。努力吧士兵们。还威胁他们说:“如果你在战场上不努力,你就不会死。”。

  帝纣闻武王来,还派兵70万人抵抗武王。70万的数字相当夸张。当时殷商总人口不超过100万,肯定不会动员70万人。然而,毫无疑问,商军在数量上比周军占主导地位。在牧场上,双方都摆开了阵势。《尔雅》写道:“邑外称郊,郊外称之牧,牧外称之野,野外称之林。“城市就是城市,如朝歌城当时被称为“大商城”。郊区是“城乡结合部”。《说文》:周时距国都50里的地方叫郊区,百里的地方叫郊区。郊区叫牧场,也就是放牧的地方。牧外叫野。

  通过以上术语,我们可以知道牧野不是一个特殊的地名,而是一个“朝歌城外的空地”。这个空地离朝歌城不远,但也不近。据徐慎研究,“在朝歌城外70英里”。也就是说,郊区不到郊区。为什么需要空地,因为当时的决战已经大规模使用了战车,战车需要一个空地才能驰骋。

  先说战争双方的指挥机构。西周军事总负责周武王,主要负责战前军事动员、各方人事部署等统筹工作。主要军事执行人是姜尚,负责具体的战场指挥。协从军事负责人是各路诸侯联军统帅。殷商的军事总责任和总执行都是殷纣王。各级军事指挥官亲自提拔的“信、长”等反正者。这些人都有战斗和监军的双重任务。

  再来说说双方的兵力配置。战车和带甲步兵是双方战争的主要战斗力。商人的战车由两匹马或四匹马拖动,上面有三名武装战士,分别是车左、车右、车皇。每辆战车都是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和庞大的战斗团队。车左执弓主射,车右执戈主击,御者执缰主御。远射弓箭,两车交错时用矛等长柄武器攻击,近距离搏斗时用短兵。一辆战车配备了几个随车徒卒。战车以五辆车为一组,队形为左、中、右排队。十人是作战单位,一名武装较好的队长冲在前面。以步卒为方阵,以车队及其所属徒卒为方阵。步卒和徒卒的区别在于是否带甲。徒卒带甲,徒卒不带甲。商人的盔甲是由整个皮甲制成的,可以保护前面,但裹甲士兵不能自由移动。

  周人的战车车身稍宽,车反稍长,但双方差别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周人的青铜胸甲由三件前胸组成,呈兽面状,背部有两个圆形甲泡。胸甲边缘有小穿孔,钉在皮革或其他材料上。三片合成弧度正好封合躯干的弧度,宽度也适合身体的宽度。因此,周人的盔甲比商人更有效,可以在战斗中灵活动作,增强杀伤力。周人的阵列方式都是带甲方阵的。战前,武王一再要求士兵们按照一定的步法和动作进行攻击,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必须保持一致,不能混乱。“这种简单的密集型方阵的战术目的只是形成一个坚不可破的正面来摧毁敌人,但战士之间的密切合作和整合的战斗精神是冷兵器时代战争中最有价值的力量”(新元平剑桥版金庸武术史)。

  从双方参战部队来看,商人的主要作战力量是殷纣王亲自率领的商人六军。附属作战力量为东夷降兵。他把俘虏的东夷降兵武装起来,列成方阵,放在战车前当炮灰,带领族人居中。商兵众多,风中飘扬的旗帜像树林一样密集。而周军的主要作战力量是周武王亲自率领的六军和附属八国蛮夷。附属作战力量是各诸侯国的协助部队。许卓云先生分析说,八国蛮夷都来自西南夷崎岖的山国,大部分都是步兵。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这些西夷人完全追求森林法则,“强则分为酋豪,弱则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他们在战斗中爆发力很强,但不能持续战斗。

  分析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周人略占优势。尤其是天时对商人非常不利。周人选择周历二月开战,周历二月是阴历正月。据朱可祯先生介绍,公元前一千年左右,中国有一段寒冷的时期,直到春秋才逐渐变暖。双方战争在早上,周武王选择在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今天的第一个月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开始攻击周武王。正是因为周和羌人生活在西北寒冷的环境中,进入河南不会因为气候的影响而影响战场的发挥。商人位于中原,在耐寒性方面远不如西北周人。因此,人们在战场上更容易发挥战斗力,而商人没有影响力。至于地理位置,双方可以开阔地摆开阵势,持平。人与上商人处于劣势,其实正是因为这一点,商人才战败灭国。

  从武器装备的角度来看,周人的标准配置包括戈、矛、戟、剑和弓箭。商人的标准装备是弓箭、戈矛、盾牌和短兵。剑是周人先进的武器。剑是短兵,用于车战,只在下车搏斗时发挥作用。“在马车的碰撞中,短剑不如戈矛有用。但在近战中却有惊人的杀伤力”(新垣平《剑桥版金庸武侠史》)。这种双面刀具在突厥语中被称为“王者之兵”,在草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周人很可能在与西北草原民族的战争中学会了冶炼这种武器。周人用剑代替商人的短兵,很可能是受草原文化的影响。武王用的“轻吕”是剑的原名。轻吕剑又称径路刀,是为草原民族祭祀天神的神刀。武王后来用神剑斩纣王、妲己等人的首级,也是一种噩胜的巫术行为,以天神的名义革命了殷纣王的生命。

  周人使用先进武器也是战场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虽然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周人的剑是一把不到一英尺长的青铜短剑,但郭沫若先生认为周人使用的剑是铁剑,而不是青铜剑。《尚书费誓》有“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磨乃锋刃,无敢不善”的说法。《诗经公刘》也有“取劲取锻”的说法,专家们认为这里的“锻”就是锻炼。只是这种锻炼是最原始的块锻炼方法。由于当时冶炼炉的温度不够高,铁矿石不能熔化成液体,只能是海绵状的,所以需要锻造成器械(徐卓云《求古编》)。铁兵器明显比青铜兵器轻便锋利,杀伤力更强。

  牧野战从黎明开始,太阳还没升起就结束了。虽然商军有很大的兵力优势,但是在阵前的步卒都没有战心。战争一开始,周武王先命姜尚带领100名敢死队员“致师”。郑玄注:“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人将战,先使勇者犯敌。“致师的主要战斗目标是鼓舞自己的士气,为随后的两军决战开个好头。中国古代军事家非常重视临战前军队的精神状态,称之为“士气”。所谓“士气”,是指战士们基于必胜信念激昂的共同情绪和求战欲望。在战斗中,昂扬的士气必将转化为巨大的歼敌力量,因此高诱注《吕览·审时》一章时直接说:“气,力也。这就是曹辩所说的“一鼓作气,再次衰落,三而竭”。《尉耀子》写道:“气实则斗,气夺则走,气失师散”。《孙膑兵法》还写道:“临境近敌,务在励气”。

  为了消耗周军的战斗力,周王把许多投降的东夷俘虏放在车阵前作为炮灰。结果,这些俘虏看到姜尚率领的敢死队勇敢而来,立即放弃了将商军战车队暴露在两军阵前的道路。周王对这种紧急情况毫无准备,匆匆忙忙,混乱,武王抓住机会进攻,周王的直接部队崩溃,像山一样失败,周王看到趋势已经消失,所以他回到城里,自焚而死。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