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的《伏羲女娲图》艺术高超在哪里?

  敦煌壁画中的伏羲女娲图在哪里?主要体现在佛教开始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吸收了大量中国文化内容。今天,曲历史编辑将为您带来详细介绍,然后向下看~

  莫高窟第285窟的窟顶出现了伏羲和女娲的形象。洞穴有明确的文字题记,记录了西魏大统四五年(公元538、539年)的凿建时间。窟顶的画风有点接近第249窟,有飞云和各种传说中的神怪。东披图中央描绘了两个力士一起持有一个莲茎,上面开着一朵大莲花,里面有摩尼宝珠。伏羲和女娲的形象分别画在摩尼宝珠的两侧,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兽。左边是伏羲,他一手拿着矩子(折角尺子),一手拿着墨斗,身上有一个圆轮,里面有金乌,象征着太阳;右边是女娲的手持规则(圆规),身上有蟾蜍,象征着月亮。规则、规则、墨斗、规则和墨斗,分别用于画圆形、方形和直线。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这里的圆和方象征着天地,寓意伏羲和女娲是开拓天地的神。伏羲和女娲的下部还画了开明神兽和仙人。在同一窟顶的南、西、北,有风、雨、雷、电四神,以及飞廉和羽人。这些神仙的形象与第249窟顶大致一致。


  伏羲和女娲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文献记载,作为创造世界的开天之神。汉代以绘画形式表达的伏羲和女娲越来越多。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描述了殿堂壁画中关于伏羲、女娲等神话的绘画。上纪开放,古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身。鲁灵光殿已不存在,但在现代考古发现中,从洛阳的汉墓到西北嘉峪关的魏晋墓,我们可以看到伏羲和女娲的画像。通常伏羲手持矩,身上有一个圆轮,里面有金乌,象征着太阳;女娲持规,身上有蟾蜍,象征着月亮,上身是人形,下身是蛇形。有时伏羲和女娲的蛇形下半身还缠在一起。

  第249窟和285窟都是西魏时期的洞穴。在此期间,中国传统神话如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等大规模出现在佛教石窟中,与佛教壁画完美结合。在绘画方法中,飞云和纹饰被用来渲染飘飘欲仙的动态,造成满壁飞翔的效果。它反映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兼容性,以及外国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原新的艺术风格对敦煌壁画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从北魏到西魏,由于孝文帝的改革,鲜卑民族作为统治者,开始全面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从政治制度到语言、服饰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迁都洛阳后,汉化进程加快,南方艺术对北方影响很大。一方面,佛教思想更加开放,将中国传统神仙思想吸收到佛教石窟,另一方面吸收了南方艺术风格的影响,以第249洞、285洞、288洞为代表,佛菩萨形象苗条、瘦脸、开朗、微笑,都穿宽袍大袖衣服,加上丰富的丝带,衣服飞,漂浮,这就是当时南方绘画中流行的秀骨清像和褒衣博带的特点。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