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起源 传统文化的国粹京剧是怎么来的

  京剧起源:京剧已经形成多少年了?有两种说法:150年或200年。在戏曲史上,特别是在群众中,有一些争议,但更准确的应该是150年。当然,一个戏剧形成的时期不能像商店那样确切。应该说大约是150年。

  很多人认为这是京剧形成200年的证明,1990年在北京举行了徽班进京200年纪念会。事实上,虽然徽班进入北京与后来的京剧形成密切相关,但两个概念相同。一个肤浅的方形婴儿的年龄应该从他出生时起计算,而不是他怀孕和在母亲体内的时间。形成必须有一个更科学的定义。这就是徽班进京与京剧的区别。

  京剧是徽汉融合后在北京形成的产物。但汉调在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严格来说,汉调的声腔板剧字韵是京剧后来形成的主要内涵;徽班是徽汉二调演员同台演出的载体。因此,专家有谓:班月徽班调汉调。没有徽班汉调演员,京剧很难形成。但没有汉调演员,只有徽班缺乏后来形成京剧的主要内涵,京剧仍然无法形成。1790年三庆徽班进京只是载体出现的标志,距离新剧京剧的出现还很远。因此,我们不能含糊其辞地说京剧已经形成了200年。

  第一个进入北京的汉调演员是米应先(也叫米喜子),他说他在1800年左右曾经是春台徽班20年左右,但毕竟作为汉调演员,单枪匹马影响不广。1820-1832年,大量汉调演员陆续进京,王洪贵、李六龙、德云谭志道等最著名的是老生余三胜。这些汉调演员和徽班的演员在同一个舞台上表演徽调演员,大部分是二黄高泼子吹腔四平调,或者是西皮昆腔和益气;汉调演员演西皮和二黄调。京剧声腔的主要组成部分无疑是西皮和二黄。从后来的京剧剧目和声腔来看,更多的是汉剧,比如传统剧《打鼓骂曹》《乌盆记》《卖马》《碰碑》《琼林宴》。也有一些剧目来源于徽剧和卢胜奎编剧了很多京剧本(比如《三国志》等。),这已经是京剧基本形成后的事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一徽班进京只是产生京剧的载体;二汉演员进京后,加入徽班,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唱,相互影响融合。此外,京音逐渐成为皮黄系统的新剧,但汉剧的声音实际上是形成京剧的主要内涵。因此,汉调演员进京是产生京剧的重要一步。没有这一步,只有徽班谈不上产生京剧;1820年后,经过近20年的融合,三大批汉调演员逐渐形成京剧。1840年左右,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认可。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认可大约是在1840年。这就是我们认为京剧形成大约150年的历史基础。

  另一个证据是,第一部京剧剧本是《极乐世界》,由道光20年(1840年)出版的署名观剧道人所在。例如,有这样一句话:楚音、犹昆曲、吴音的习俗也是如此。京音将以悦京师之耳故概用。有读狭为平的元人北曲的例子,不要嗤之以鼻。但一京剧主要是尚楚音《即汉调》,不是尚徽音。京音化《当然,只是部分字音的京化》是汉调演变成京剧的关键因素之一。在1840年《极乐世界》出现之前,没有京剧剧本。因此,京剧的形成时间在150年左右更符合历史的客观现实。

  自京剧形成以来,出现了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为京剧的歌唱、表演、剧目和人物造型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学校。如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新培、汪桂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奚晓伯、李少春等;小生徐晓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吴生于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李慧良等;丹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林、王瑶卿、梅兰芳、程艳秋、荀慧生、尚晓云、欧阳玉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邱桂仙、金少山、邱盛荣等;刘赶三、杨明玉(原昆丑加入京班表演)、王长林、肖长华等。此外,还有著名鼓师孙佑臣、梅雨田、徐兰元、王少卿、杨宝忠等。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