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是如何防范作弊的 古人被抓到又会受到什么处罚

唐代的科举考试是如何防止作弊的?相应的惩罚是什么?这是许多读者更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让我们和读者一起学习,给你一个参考。

在封建王朝,最重要的考试是科举考试。作为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只要你能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你就可以进入你的职业生涯。从那时起,鲤鱼跳进龙门,改变自己甚至整个家庭的命运。

为了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历代王朝都在努力维护科举考试的公平性。但凡事都有例外,总会有一小群人想着各种歪门邪道。因此,预防和惩罚科举作弊也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考试始于隋朝,但不久隋朝就被唐朝取代了。唐朝完善了科举制度,并采取了许多措施来防止和惩罚科举作弊,以确保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一、防止考生假籍贯

无论是唐宋还是明清,科举考试都要求考生参加他所在地的考试。例如,江苏考生只能在江苏参加科举考试,广东考生只能在广东参加科举考试。

当然,每个地方的经济和教育水平都不同,考生的整体能力也不同。这导致一些人去教育水平差的地方参加科举考试。这种行为被称为假籍,即假籍贯,类似于今天的高考移民。

为杜绝这一现象,唐朝主要采取原籍考试制度和保结制度。

原籍考试制度意味着考生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参加考试。唐代不仅颁布了这一规定,还要求户部和尚书省层层审查。只有考试正确,他们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当然,如果科举考试结束后发现,考试成绩和录取资格将被取消。

保证制度于844年得到唐武宗的批准,这意味着考生必须在参加科举考试前找到两个亲戚作为担保。如果未来发现假户籍,担保人将不能在三年内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制度很大程度上防范了“假冒户籍”现象的出现,也被后世所继承了下去。

二、搜查制度

和现在一样,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也会考虑带小抄进考场。因此,早在李渊执政的时候,每当科举考试,朝廷就会派一支军队逐一检查考生。这是通典中记载的:

武德以来,礼部在阅读日严设兵卫,推荐棘围之,搜索衣服,冷嘲热讽出入,假冒伪劣。

然而,这一制度并没有持续下去。例如,在安史之乱之后,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当时废除了这一制度,甚至将四书五经等与考试有关的书籍放入考场,允许考生随意阅读。换句话说,这最初是一个非常严格的闭卷考试,但现在它已经成为一个宽松的开卷考试。

对于这种搜索制度,唐朝实施了一段时间,然后被废除了。即使搜索制度严格执行,也只会没收考生的各种小副本,考生仍然可以进入考场参加考试。

三、防止考官徇私舞弊

无论考试是什么,只要你能买考官,让考官放水,或者让考官提前泄露考试问题,作弊者都能取得好成绩。鉴于这一现象,唐朝采用了锁定制度和其他试验制度,以防止考官徇私舞弊的处罚。

锁定制度是在科举期间封锁贡院,限制考官与外界的联系。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使用这个系统。

到唐朝中后期,锁定制度进一步完善,权力移交给皇家历史台,由中央监察机构直接负责,足以看出唐朝对科举考试的重要性。在此期间,皇家历史台负责监督考官和负责监督考官和候选人,以防止他们违反纪律和作弊。

第一次考试制度始于761年。这意味着与考官有关的候选人和一些官僚主义的孩子设立了另一个考场,单独参加考试,以避免怀疑。

毕竟让这些关系户和普通考生竞争真的是欺负人。

但即使有这些制度,也会有考官徇私舞弊。因此,唐朝的处理方式是贬低官员或罚款工资。

但从目前的角度来看,这种惩罚仍然很低。例如,821年,礼部侍郎钱徽知徇私舞弊,但他最终被贬为江州刺史。另一个例子是,855年的试题被泄露了,但最终的处理结果只是官员的侍郎裴被贬为国家祭祀。官员的周敬复被罚款两个月,考官的刑事部被贬为虔诚的州刺史。

不管怎样,这样的处罚真的太轻了。

四、复核复试制度

复核制度是将考生的贴经、杂文、对策答卷交给中书门下,由中书门下的官员再次审核。

复试制度是让中书省官员负责提问,让考生再次通过考试。

通过复核制度和复试制度,可以筛选出一些投机取巧的人,大大保证了科举的公平公正。

从考生的资格考试,到进入考场前的搜索,再到考生的复核、复试考官的预防制度,在那个时代是非常公平的。当然,没有人能保证100%的公平。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