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贤王并非不是凭空塑造的,那么他是宋朝哪一个历史人物?

  在《杨家将》中,有一位“八贤王”,他经常在最关键的时刻帮助杨家将,手里拿着先帝赐予的金牌“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在《三侠五义》和《包公案》中,“八贤王”经常出现,帮助包拯展昭解决一些朝廷难以解决的问题。除了包公戏杨家将,八贤王这个角色在呼家将、寇准等忠臣英雄的小说、影视剧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八贤王不是凭空塑造的,但他是哪个历史人物呢?下面有趣的历史小边为您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八贤王赵德芳的原型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四子。《宋史宗传》记载:太祖有四个儿子,第四个儿子德芳曾任贵州太保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太尉等。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病逝,23岁,追赠中书令、岐王、康惠。他活着的时候,杨家将军杨老令公杨业还活着,杨六郎杨延期也没去过边关统军,所以赵德芳其实和杨家将没什么关系,更别说仁宗时期的包拯了。

  赵光义帅军征辽,宋军惨败,太宗独自逃脱。这时,有人商议立赵德昭为帝。后来太宗生还,此事作罢。赵德昭向士兵请赏,太宗不高兴地说:“当你成为皇帝时,再奖励也不晚。赵德昭一出这句话,就非常害怕,默然而出。不久之后,赵德昭自杀的消息传来。得知侄儿死讯后,太宗赵光义抱着尸体说:“痴儿,何必此!"(你这个傻孩子,怎么走这一步?)赵德芳在哥哥赵德昭去世两年后,也不明白病死,年仅23岁。

  京剧《贺后骂殿》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太祖死因不明,长子赵德昭质问太宗,被太宗谴责,德昭愤怒,撞柱自杀。何后,他带着次子赵德芳讲述了太宗的不仁不义。太宗别无选择,只能向嫂子请罪,并将赵德芳封为“八贤王”,给他一把方剑。然而,这个故事并没有出现在《宋史》和其他史书中,但后人编造了它,这是不可信的。

  因此,老百姓对宋太祖死去的儿子产生了极大的同情。虽然有些传说是老百姓夸大的事实,但传说中的八贤王只是在赵德芳的基础上融合了赵德昭的综合体。

  然而,这些传说反映了当时普通人的一些简单愿望。就这样,赵德芳成了小说评书中公正无私、忠诚孝顺、上殿不参、下殿不辞的“八贤王”。再加上人们的情感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虚构人物“八贤王”不仅增加了“杨家将”、故事中的戏剧性冲突,如“包青天”,也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罚权奸的心理要求。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