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

作者: 唐代    李煜
转烛飘蓬一梦归,
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
荫花楼阁谩斜晖,
登临不惜更沾衣。

zhuǎn zhú piāo péng yī mèng guī ,转烛飘蓬一梦归,
yù xún chén jì chàng rén fēi ,欲寻陈迹怅人非,
tiān jiāo xīn yuàn yǔ shēn wéi 。天教心愿与身违。
dài yuè chí tái kōng shì shuǐ ,待月池台空逝水,
yīn huā lóu gé màn xié huī ,荫花楼阁谩斜晖,
dēng lín bú xī gèng zhān yī 。登临不惜更沾衣。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作者: 李煜

简介 诗词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译文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
真是世事变幻莫测,像那风摇烛火一样飘忽不定,又像是漂流的浮萍一样,最终只是如梦一场,想要寻找往昔的旧痕,可已是物是人非,能到哪里去寻找呢?隔着重重山水。这就是天意如此吧。让我的内心所想与实际情况相反。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我站在池塘上,看着流水无情空自流淌,那高大楼阁的阴凉遮住了花草树木,我注视着傍晚的阳光,眼前满是夕阳的余晖,登高望远,再也看不到往昔熟悉的身影,看不到日思夜想的古国山河,我禁不住流泪满面,任那泪水沾湿衣襟,就让他痛快地流个够吧。

1、海边吹笛.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J].新阅读,2013,06:14-15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注释

转烛(zhú)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chàng)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wéi)

转烛:风吹烛火。
这里用来比喻世事变幻莫测。
飘蓬:飘动的蓬草,这里比喻人世沧桑,飘泊不定。
蓬,蓬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枯后根断,遇风飞旋,故又称飞蓬。
陈迹:过去事情遗留下来的痕迹。
怅:怅惘,不如意。
教:让,令。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yīn)花楼阁漫斜晖(huī),登临不惜更沾衣。

待月:这里暗指夜深人静时情人私下约会。
池台:池苑楼台。
逝水:逝去的流水,常用来比喻已过去的时间或事情。
荫花:《全唐诗》中作“映花。
荫,隐藏,遮挡。
漫;同“谩”,弥漫。
斜晖:傍晚的光辉。
沾:沾湿,浸润。

1、海边吹笛.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J].新阅读,2013,06:14-15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赏析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这首词写作者怅恨无依、登临感怀的情状。词的上片以“人生如梦”开篇,感叹自己身如“转烛”“飘蓬”,恍在梦中。既然人生如梦,则不如常在梦中,因为也许只有梦中才能得归故国,重拾旧欢。只可惜“欲寻陈迹”但却满眼物是人非,徒增怅恨而已。心愿难遂,怅恨难消,这一切看来似乎天意,自己只能在这凄苦寂寞的现实中徒唤奈何了。上片三句是句句感慨,字字关情,总把自己的怀想和残酷的现实对照起来写,反差明烈,充分地烘托出作者愁恨难泯、无可奈何的悲痛心情。

  词的下片以写景起,即景抒怀。“待月池台”既是眼前之景,更是心中之境,作者心如“池台”,有“待月”之思,思之不得,所以有“空逝水”之叹,一个“空”字,道出了作者满怀的寂寞和凄凉。“荫花楼阁”是所见之景,大概也是所怀之梦,一切美好的景色都被夕阳斜照映出满目的惨淡凄伤,这大概也是梦回归国的心中景况。“登临”二字是词眼,一切的感伤也许是“登临”造成的,登高望远,怀思故国,故国已失,怅恨无已,各种各样的忧思、烦懑纷至沓来,于是“泪沾衣”。可是作者这里又用了“不惜”二字,有深意,既写出作者亡国失家后必然的愁苦,也写出作者悔恨自责、宁愿多承受些这锥心之痛的复杂情怀,所以“登临”也许是已“登临”,正“登临”,但恐怕更多是还要“登临”,苦也“登临”之意。作者的复杂心境以一句带之,更婉转凄切,至真至到。

  全词前直后曲,直笔如平常白话,曲笔如林间幽径,搭配得当,相得益彰。虽情调稍显低沉,但情意真挚,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

1、海边吹笛.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J].新阅读,2013,06:14-15

相关推荐

  • 李煜
  • 浣溪沙